挂历如今已渐行渐远
最传统,也最常见的可谓是这种手撕的老黄历了,从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每一页上除了有大大的日期数字,还有很多趋吉避凶的内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流行的是挂历,一种挂在墙上的日历。挂历常用于家庭装饰,有些偏远地方甚至将挂历一页一页撕下来贴在墙上挂历如今已渐行渐远。
老黄历/撕历
西黄城根北街是北京一条不那么宽敞的马路,靠近西四北大街路口,有一家主营挂历销售的小商店隐藏在灰砖之中。这家不到30平方米的小商铺,被很多老顾客称为北京“最后的挂历小店”。
现年72岁的金安光大爷是这家店的主人。据金安光介绍,他已经守了这家店快40年。“从改革开放之后咱就干,一直坚持到现在。”
金大爷回忆,挂历当红时,很多单位都是集体批量采购,“都是一卡车那么买,那一车好几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那时候每本挂历卖10块钱,虽然一个月工资也就30块钱左右,很多人也来买。90年代前后,每年能卖1万本。”
从前买挂历的人多,挂历店也多。到2000年左右,挂历行业渐渐变得不再景气。如今,随着手机、电子万年历等走进千家万户,来买挂历的人越来越少,也很少有人专门开挂历店了。
挂历市场在变,挂历封面题材也在变。从最开始的各地风光景色,到后来出现了世界名车,明星时装模特封面的挂历也曾风靡一时。现在则是生肖类和花卉类封面的挂历最好卖。
时光流转40年,许多昔日挂历上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事物走进了寻常生活,那些流行的挂历图案也就慢慢淘汰了。“比如名车系列,过去汽车少,家里挂着稀罕,现在满大街跑奥迪,谁还挂,多磕碜啊。”金安光说。
如今,金安光认为自己的店也是京城“老字号”,代表的是一种民俗。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开一家挂历博物馆,就开在小店里。